“要說起我這一年的變化,最深的體會是兩點,首先是我比以往更忙了。另外,我的專業技術、救治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王艷紅,朝陽區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作為社區醫院大夫,十八大召開後的這一年中,她的工作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出鏡人物
  王艷紅
  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
  這一年:門診量翻了一倍
  去年11月, “朝陽醫院醫療聯盟”成立,這是當時本市成立的首個醫療聯合體,聯合區域內有1家三級醫院、兩家二級醫院、7家社區醫院。王艷紅所在的六里屯社區醫院就在其中。自從聯盟成立後,朝陽醫院的專家就來到了六里屯社區醫院帶教並出診,王艷紅每周都要跟著專家一起出門診進行學習。
  由於有大醫院的專家定期到社區醫院出診,也吸引來了周邊的居民首診選擇六里屯社區醫院。王艷紅告訴記者,一年前,她出一天門診,大約接診30個病人,而現在一天最少也有60人次左右,門診量翻了一倍。病人的增多,體現的是患者對社區醫院信任度的增強。
  這一年:回社區的病人多了
  “沒有聯盟以前,雖然也有雙向轉診和對口支援模式,但不像現在這麼成規模,流程上也沒有如今這麼順暢。”她告訴記者,以前,患者大多是從基層往上轉得多,而從大醫院完成急症期的治療下轉到社區醫院進行後期康復的患者很少。
  而醫聯體成立後的這一年,情況有了轉變,身處一線崗位的王艷紅對此感受最深。據她介紹,一年時間,六里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朝陽醫院上轉了30餘人,而從朝陽醫院轉回社區醫院的病人卻多達60餘人。“從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出朝陽醫院醫聯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患者從大醫院向基層分流。”
  這一年:接診的信心增強了
  最讓王艷紅高興的是,在朝陽醫院派來的帶教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她和同事們的業務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她給記者講起了令她難忘的一次搶救經歷。今年,一位78歲的女患者因為突然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被從社區醫院轉到了朝陽醫院心臟中心的重症監護室。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還有多年的心梗,並做過心臟搭橋,患者的情況非常危重。
  在朝陽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後,患者不能再繼續“押床”了,需要回到社區醫院完成後續治療,主要由經過培訓的王艷紅和她的同事們進行護理,朝陽醫院的專家每周一次指導,經過一個月的治療,病人最終康復出院。通過這個病例,讓王艷紅對急症和危重病人接診也增強了信心。“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實力和水平,病人和家屬也不會信任我們。”她坦言,這份沉甸甸的生命的囑托與信任,是她這一年最大的收穫。
  ■改變·2013
  城六區各實現兩個醫聯體簽約
  為改變大醫院看不上病、基層醫院看不好病的問題,去年11月,全市成立首個“朝陽醫院醫療聯盟”,隨後,在這一年當中,“友誼醫療共同體” “北京世紀壇醫院醫療聯合體”相繼成立。
  按照建設規劃,2013年末,北京市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澱、丰台、石景山城六區,每個區實現兩個醫聯體的簽約並運行。
  晨報記者 徐晶晶  (原標題:來社區醫院看病的人翻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07bujx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