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為汽車正名,讓人們正確認識到汽車發展。”日前,在廣東省政協科技界別分組討論會上,省政協委員、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搶到了最後一個發鼎曜餐飲製冰機言機會。他手持ipad,引用了一段公開報道,稱“汽車並非產生PM2.5的主要原因”。此語一齣,在場不少政協委員顯得驚訝,還有委員不禁一笑。(1月16日《南方都市報》)
  實話實說,我很欣賞曾總爭搶麥克的態度。政協委員所以要分出各種界別,就是要廣泛收集意見,傾聽不同群體的聲音。而一般來說,群體不同利益不同訴求不同,這就需要通過博弈甚至是激烈地交鋒,最後找出最大公約數。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一個任期內不提提案,開會時也不發言,這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也愧對所在的界房屋出租別的厚望。所以爭搶發言、表達心聲,是值得點贊的舉動。
  但是,我並不認可他的發言。理由是:第一,他所依據的汽車尾氣僅占城市霧霾4%的“論據”,並不是“權威發佈”,用北京市環保局例行新聞發佈會回應的說法,僅僅是“一家之言”。況且國內相關研究單位,包括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其他課題組,都發表過各自的研究,認為機動車尾氣對於PM2.5的貢獻,一般在10%至50%之間,多數認為在20%至30%之間。其中王躍思課題組曾於2009年至2011年對京津冀區域PM汽車貸款2.5化學成分分析進行了兩年平均狀況的研究,解析結果表明,汽車及相關產業來源的貢獻從10%到50%不等,平均約占30%。他們的研究,不僅基於北京周邊8個氣溶膠化學觀測站的數據,而且達到92%的解析度。換句話說,只有8%尚未確定真正的來源。可見上述“一家之言”,並不能作為“正名”的支撐。
  第二,汽車工業高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汽車在給現代人帶了福祉的時候,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霧霾僅是其中之一,還有擁堵,還有噪音,還有對於能源的幾無節制地濫用。所以,各大城市才有了“限購+限行”政策的出台,才有了大力發展公交的呼籲,才有了公交專用車道的當鋪劃分,才有了能源替代工程的推進,才有了免費自行車租用的創新……這一切,都是對汽車工業“一業”獨秀的補充,理解成“糾偏”也不為過。所以,一個4%的論據,似乎單薄了點。
  第三,“正名”一說並無必要。如果汽車聲名狼藉,那早就不是“雙限”的問題,恐怕要在雙限之外,再加一個“限產”的措施。可是那樣一來,汽車製造上游企業——鋼鐵、化工、皮革、橡膠等等,都要連鎖反應受到影響,結果“雞的屁”肥臀不再。而根據多年的規律,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會帶動就業增加150萬人。這就意味著如果限產,將有更多人員面臨失業,這又是一個棘手的難題。所以,汽車支柱產業的地位,製冰機二手買賣一時半會難以撼動。
  因此,現在不是正不正名的問題,而是大力發展新型能源汽車的問題。比如用電動汽車、燃氣汽車代替燃油汽車。就像青島新近投入100輛電動公交車,每年可替代燃油1500萬升,減少碳排放4萬噸,這就是對人類的貢獻。所以廣汽集團老總曾慶洪以及其他汽車巨頭,應該把重點放在這裡,別因“正名”浪費精力。
  文/雷鐘哲  (原標題:汽車“正名”似無必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u07bujx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